第(1/3)页 德国钢铁企业的CEO刚走,张经理就拿着合作意向书冲进洽谈室:“周董,周子轩总,德国这家企业太有诚意了,不仅愿意支付800万欧元的专利费,还说可以让我们控股合资工厂!” 周阳接过意向书,手指在“控股比例51%”那行停住:“他们真愿意让我们控股?” 张经理点头:“他们的技术总监刚才看了我们氢基还原炉的运行视频,说我们的能耗控制比他们的技术领先至少三年。还说只要能学到核心技术,控股比例可以谈。” 周子轩凑过来看:“合资工厂建在汉堡港?那里物流方便,能辐射整个欧洲市场。爸,我觉得可以接,派李工带队去德国考察,顺便看看他们的设备水平。” 囡囡插话:“还要派IT部的人去,得把我们的智能控制系统和他们的生产线对接起来,数据标准得统一。” 周阳把意向书推回去:“让法务部先审,重点看技术保密条款。张经理,跟他们说,我们可以派技术团队驻场,但核心算法必须留在国内服务器。” 张经理应声:“我这就去沟通!对了,东南亚的跨海大桥项目刚才又打电话,说想把智能监测系统升级成预测性维护,愿意加30%的费用。” 囡囡眼睛一亮:“预测性维护是我们的强项!让王博士团队加个AI模型,用过去半年的磨损数据训练,能提前15天预警故障。我下午就让他们出方案。” 周子轩补充:“把尼日利亚钢厂的腐蚀数据也加进去,热带地区的案例更有参考价值。” 正说着,李工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,背景是氢基钢材车间的轧机旁:“周董,周总,我们刚才测了新批次的氢基钢材,屈服强度达到650MPa,比设计值高了50MPa!” 周阳坐直身子:“怎么做到的?” 李工举着显微镜下的金相照片:“我们调整了轧制温度,从900℃降到850℃,晶粒更细了。德国那家汽车厂要是用这个批次,车身能再减重5%。” 周子轩立刻道:“赶紧送样去德国!让张经理跟他们说,这是‘加强版’,性能更优,价格可以商量。” 李工又说:“就是轧机的轴承有点吃不消,850℃的温度下,磨损速度比以前快了10%。设备部能不能换批耐高温的轴承?” 设备部刘部长刚好在旁边,接过话:“我联系了瑞典的轴承厂,他们有种陶瓷轴承,能在1000℃下工作,明天就送样品来测试。” 挂了电话,周阳看着窗外:“东南亚的项目,让赵工从尼日利亚派两个熟悉热带气候的技术员过去,他们更懂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钢材维护。” 周子轩点头:“我这就给赵工打电话。对了,中交建的引桥项目,他们想把自修复钢材的用量从2000吨加到5000吨,王博士那边的微胶囊产能够吗?” 囡囡翻开产能报表:“现在每月能产300吨微胶囊,够5000吨钢材用。王博士说再加条生产线,下个月就能扩到500吨,应付后续订单没问题。” 下午,同济的教授带着建筑协会的人来考察智能示范楼。刚进工地,教授就指着钢结构上的传感器说:“你们看,这就是能自己报数据的钢材,上周台风天,数据波动也没超过5%。” 建筑协会的会长凑近看传感器:“这东西贵不贵?我们协会有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,想试试能不能用在加固工程上。” 囡囡笑着说:“民用项目可以用简化版,只保留应力监测功能,成本能降40%。我们还能提供手机APP,物业师傅用手机就能看数据。” 会长眼睛一亮:“太好了!能不能先送100吨样品?我们在3号楼试点,效果好的话全市推广。” 周阳接话:“样品可以送,但安装得我们派人来,保证传感器位置精准。后续要是批量用,我们可以培训当地的施工队。” 教授补充:“他们的自修复钢材也适合老旧小区,墙体内的钢筋有裂纹能自己补,不用年年检修。” 会长连连点头:“这个更需要!我们这就签合作意向,明天让技术部来你们厂学技术。” 送走考察团,囡囡接到王博士的电话,语气兴奋:“囡囡姐,预测性维护的AI模型训练好了!刚才用中交建的历史数据测试,故障预警准确率98%!” 囡囡快步走向研发部:“我马上过去看!对了,把模型部署到云端,让东南亚的项目组也能用上。” 王博士在电话那头说:“已经部署好了!还加了个语音助手,用方言都能查数据,工地上的老师傅肯定喜欢。” 周子轩这时走进来,手里拿着尼日利亚的报表:“爸,赵工说当地的油漆厂改造好了,第一批环保涂料明天就能送到彩涂线,成本比进口的低30%。” 周阳翻到“环保指标”那页:“VOC含量达标吗?欧洲客户对这个要求严。” 周子轩点头:“赵工请了SGS的人去测,达标了。阿明还说要申请欧盟的环保认证,以后彩涂板能直接出口欧洲。” 囡囡从研发部回来,手里拿着平板:“爷爷,爸爸,你们看这个!王博士团队做的AR维修指南,扫描钢材上的二维码,就能看到3D维修步骤,连拧螺丝的角度都标得清清楚楚。” 周阳接过平板,对着样品钢材扫了一下,屏幕上立刻跳出维修动画:“这个好!工地上的工人一看就懂,能少走很多弯路。让市场部把这个做成宣传册,给所有客户都发一份。” 第二天一早,张经理带着德国汽车厂的采购团队参观车间。走到氢基还原炉前,对方的技术总监指着屏幕上的能耗数据说:“你们的吨钢能耗真能做到500千瓦时?我们最好的技术也要650千瓦时。” 李工打开实时监控:“您看,现在这炉钢的能耗是498千瓦时。我们用了余热回收系统,烟气里的热量能回收到加热炉里。” 采购总监点头:“如果样品测试通过,我们想把明年的订单从1万吨加到3万吨。但有个条件,钢材要打上‘中德联合研发’的标识。” 周子轩笑道:“可以,但得加上‘中国核心技术’。我们的氢基还原专利是核心,这点不能让。” 对方的技术总监连忙说:“没问题!事实就是如此。我们还想派10名工程师来你们厂培训,学余热回收技术。” 第(1/3)页